1945年
抗日战争胜利,原河北省立医学院院长齐清心(1935年任河北省立医学院院长)曾向河北省政府请令,要求复校建院工作。
1946年
1月,河北省立医学院复校筹备处在北平成立。同时由院长齐清心、文书赵国璋、精神病科教授张俊卿联合到贵阳医学院说服动员原河北省立医学院及附属医院人员回保定,共同筹备复校建院工作。
本年春,复校、筹备工作就绪,于暑假招生,同时开学上课、施诊。
1947年
1月,医学院奉命接收保定市“中正救济医院”为附属医院(保定西下关一号),同时开院施诊。先后接受救济总署医药、器械800余件。
10月,附属医院随医学院迁往天津。附属医院设有内科、外科、妇产、耳鼻喉、眼、皮花等各科。设有院长室、医务处、事务处、护士部等机构。有医师、护士、助产士、事务员、书记员若干人,办理该院诊疗护理业务及领导学生实习事宜。因附属医院的房舍多为军事机关占用,故指定天津中央医院为学院学生实习医院。
1949年
2月5日,《在职员工报到登记表》中显示:附属医院有内科医师兼教授张俊卿,内科医师兼副教授吕锺旬,内科医师兼讲师曹鸿缙;外科医师兼讲师张毓德,外科解剖学医师兼讲师王汉卿;妇产科医师兼讲师李韵菊、王淑贞;药房调剂员孙继武、药房实习生齐金均;事务员崔桂生、靳怀珍;书记员禄士超、王勤夫;助理护士长周鲁青;助产士朱道纯、路钟文、吕恩铭、杨凤华、冯国玺、何慧贞;教员兼护士督导员史高珍、贺元英、张润灵;会计室会计员田鸿寿。
4月中共中央决定,河北省立医学院由华北人民政府卫生部领导,更名为“河北医学院”。
1950年
河北医学院奉河北省政府令在保定重建河北医学院及附属医院(设病床250张)。
1951年
本年秋,附属医院随河北医学院陆续迁回保定,同时把从保定迁津的医疗设备和物资也悉数运回。
11月9日,河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木质公章启用。
1952年
1月3日,附属医院外科为患者冯玉兰(患局部性腹膜炎并发肠梗阻)在腰麻下实施了切开引流肠凿漏术分离粘连。
1月4日,附属医院在保定北关外前卫路54号正式开诊,同时举行了庆祝典礼。重新建设的附属医院占地面积44887.5㎡,建筑面积20195㎡,设病床250张,职工293人。医院内大型设备有美国制造的X光机(200mA、20mA)2台。
1月23日,外科进行胃肠吻合术动物(狗)试验。
1953年
年内,医院为加强安全和财务管理,组建了保卫股、会计股,后把“股”的建制晋升为“科”的建制。
1954年
7月21日,河北省委批示同意河北医学院迁往石家庄,中央卫生部曾派基建处叶果处长来保定实地了解情况。
11月底卫生部召开基建工作会议,宣布河北医学院迁往石家庄。
1955年
年初,为了适应病人的需要,加大医疗和预防工作的力度,医院又扩建了一座门诊部。
10月17日,统计报表启用河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长方形印章。
1956年
3月17日,统计报表改用河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圆形印章(一直沿用至1958年10月1日作废)。
3月27日,河北医学院确定在石家庄市中华路北头、石获路路北(现为和平路215号)购地204.112亩筹建第二附属医院,随即成立了石家庄河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筹建处,负责建院事宜。
5月,刘震华出席全国先进工作者会议,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刘震华、梁惠英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57年
4月9日,刘震华为患者刘保全(患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成功施行了主动脉阻断二尖瓣扩张分离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