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
3月8日,邢台地区发生地震,石家庄震感强烈。医院及时组织医疗队奔赴地震灾区抢救伤员。
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学生停课,医疗工作和医院规章制度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教学和科研工作全部停止。
1967年
12月30日,河北医学院第二医院成立了革命委员会。
1968年
医院打破科室和医护人员的专业界限,组建成五个综合连队;后勤为后勤连,部分人员待编。
1月,为执行毛泽东“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医院组派了3支下乡医疗队,奔赴平山、正定、灵寿三县为农民送医送药上门。
2月,为响应毛泽东“抓革命,促生产”,“学生复课闹革命”的号召,医院与医学院学生组成下乡医疗教学连队,先后共下去3次。
6月25日,经石家庄市城市建设局批准划拨医院生活区土地10.71亩给太行机械厂。
1969年
5月,医院组织了一个医疗力量较强的“太行医疗小分队”,奔赴邯郸地区和张家口地区,在太行山区及坝上高原进行巡廻医疗,历时一年之久。受到各地群众好评(先进事迹于1974年刊登在几个国家的华文报刊上)。
1970年
1月1日,经河北医学院整建党领导小组研究报市文教工委整建党领导小组同意,经市革委整建党领导小组批准:同意建立中国共产党河北医学院第二医院总支委员会。
6月23日医院更名为河北新医大学第二医院。
年底,医院撤销综合连队,陆续恢复原有科室。
1971年
2月3日,医院开展了“护提医”工作,由护士、护士长改为医生的共有35人。
6月26日,革委会研究关于刘一心、马瑞、刘震华“解放”问题。
9月8日, 经报请中共石家庄市委批准,同意将“中国共产党河北新医大学第二医院总支委员会”改建为“中国共产党河北新医大学第二医院委员会”。
9月9日,石家庄市卫生局革命委员会通知“中国共产党河北新医大学第二医院委员会”的印章以由市革委会政治部统一刻制,自一九七一年九月十日正式启用。
1972年
6月28日,医院决定重建护士长制度。
10月9日,革委会讨论建立“三级医师制”。
11月17日,革委会研究120名(俗称一百二)招工问题。
12月1日,医院恢复原科室建制。
1973年
1月,医院成立战备医院筹备小组。
4月4日,医院成立针麻研究组。
7月16日,共青团河北新医大学第二医院委员会成立。
1974年
11月,经省卫生局和教育局批准,在原医院所办护士班的基础上筹建河北新医大学第二医院护士学校。
12月,河北新医大学第二医院护士学校第一届学生入学。
1975年
中医外科从外科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科室。
1976年
7月28日,唐山丰南一带发生7.9级强烈地震,医院立即组派医疗队奔赴地震灾区抢险、救灾、防病、灭病。医院先后抽出98人,组成3批医疗队奔赴唐山。
1977年
7月26日,周恒宽(工宣队)任第二医院党委副书记。免去朱福祥(工宣队)第二医院党委副书记职务。
8月16日,苏春茂兼任河北新医大学二医院党委副书记。
1978年
1月17日,刘景芳等人首次施行“脑内脑外血管搭桥术”获得成功。同时开展“大网膜移植术治疗脑缺血性疾病”收到良好效果。
4月6日,经河北省委批准成立“河北省心脑血管病研究所”,该所设在河北新医大学第二医院(属河北新医大学领导)。
8月4日,医院开始第一例肾移植手术。
10月,医院召开了第一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